老纪特文编邮票到底已成鸡肋?


第一、发行量和存世量少

收藏邮票的朋友都知道,新中国成立后,从建国初期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,我国完成了从老纪特到文革邮票、编号票的发行,迄今为止,即便是这部分邮票发行的末期离现在也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了,这部分邮票也被我们成为早期邮票,且美其名曰,老纪特文编,在那个邮票作为邮资凭证的特殊年代,邮票为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,也就是那时候,发行的邮票得到了充分利用,且发行量相对较少,这部分邮票均在当时得到了充分的利用、分散,又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磨损和丢失,因此存世量决定了一切,因此说老纪特文编属于文物也不为过,所以他的价值也能够得到很充分的体现,强者恒强,也正因为如此,笔者认为老纪特文编邮票是极具收藏价值的,这是不言而喻的,他们与后期发行的天量邮票不能相提并论,如果说后期的天量邮票基本是花纸头,笔者倒是同意,但是你说老纪特文编邮票是花纸头,不值钱,笔者的确不能苟同,因为这么多年的价值积淀,他们的价值和稀有程度也被很多人认可,因此单从存世量少这个因素来说,老纪特文编邮票是绝对值得我们收藏和拥有的。

 

第二、群众基础好,人文情感大于一切

前面我们说过,老纪特文编邮票是从建国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时代产物,完全写实了那个年代的历史画卷和人文风貌,票面的设计也让人有一种人文情感的代入和归属感,老一辈的邮迷前辈们对他们的感情自然不用说,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,老纪特文编邮票不仅是文物,也不在于他的存世量少,而是升华到了人文情感的精神层面上,他影响了两三代人的不忘记忆,因此老纪特文编是绝对的陈年佳酿,值得我们每个人通过他们的画面去仔细的品味,所以在情感的角度上说,老纪特邮票的收藏和拥有依然绽放光华,我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,老纪特邮票也不会被人们所抛弃,还是那句话,懂他的人永远都视其为珍宝,看着那一枚枚的印证时代过往的邮票,一种记忆、情感油然而生,有种久违的感觉,笔者就深有体会,看着他们,笔者就会想起小时候的事情,想起父辈、祖父辈讲起的那些人和事,所以老纪特文编邮票也是一张张的精神名片,他的精神价值、文物价值远远大于经济价值。

 

第三、年代感强,拥有强大的红色题材属性

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国家发行的老纪特文编邮票的品种繁多,题材包含了方方面面,时代感极强,是一部浓缩版的从建国初期到文革末期的中国现代史,他们不仅年代感强,更具有红色属性,这点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票面设计上看出来,尤其是老纪特和文革邮票是极具鲜明的红色特色的,而且笔者之前也发文谈过,这部分邮票也是红色收藏的一部分,也正因为如此,老纪特文编邮票的收藏价值又进一步加码了,他不仅存世量少,具有文物和人文情感属性,更重要的是,他也是宣传爱国主义情怀的最典型的时代实物佐证,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红色历史的活教材,从这一点我们也不难看出,老纪特文编邮票的价值早已超出了他们是邮票的本身的价值,因此笔者认为,他们和鸡肋完全不沾边,相反的是,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和人文瑰宝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的价值会不言而喻。

 

第四、政策导向,老味儿十足,民意回归

 党的十八大以后,国家对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的倡导空前深入人心,结合着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产业,作为老纪特邮票更加的贴切这些政策和时代抓手,本身他们具有文物价值,老味儿十足,老一辈人对他们具有难以割舍的认可和精神情怀,更主要的是,我们的下一代也同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不断的受到渲染,一些以投资为目的的人总是从投资角度上去唱衰邮票,笔者认为,邮票本来就不是用来投资的,是用来收藏的,她们所说的9000后喜欢玩游戏、比特币,根本不知道邮票是何物的理论笔者认为有些过于极端,过于主观,笔者就说一句话,难道全国的90后和00后全部都不知道邮票是啥,难道没有一个人集邮,没有一个人不爱国,不收到红色基因的影响吗?显然不是,我们看问题要客观的去对待,既不能过于主观也要学会过滤信息和观点,我们全国拥有接近一亿的共产党员,新党员不都是90后甚至00后吗,他们的群体将不断的增加,也不断的会受到红色思想的影响,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去学习、探索红色历史,去收藏红色藏品,老纪特文编邮票不就是他们最好的收藏之物吗?这不是钱不钱,买起买不起的问题,而是不要武断的去否定我们新生代的认知。

老纪特文编邮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,他将永远成为经典,不可多得,请不要纯粹的把他们和钱画等号,纯粹投资的人尽可能的去关注股票、基金、私募和比特币,那些东西不用过手,也不用担心真假品相,更不用担心快递丢货的问题,手机上用手指动动就完成了交易,难道他不香吗?至于我们真正热爱收藏,热爱历史文化的人,念旧的人,我们就要好好的去珍惜手里的藏品,把他们作为文化和历史的佐证,一代代的传承下去。